他從基層工人做起,白手起家打造全球最大紡織企業,位列世界五百強。但在他離世之后,他留下的企業卻頓時面臨無數困難,他就是山東魏橋集團的創始人張士平。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張士平和魏橋的名聲并不響,但他的財富卻是實打實的驚人。在魏橋集團的巔峰時刻2016年,其曾創下過年營收3300多億,凈利潤190多億的經營奇跡,是全球最大的紡織企業。
其創始人張士平,更是從基層工人做起的傳奇草根。那么張士平是怎樣白手起家,戰勝命運的?他離世之后,魏橋集團又面臨著怎樣的困難呢?
本期創始人觀察就來帶大家走進張士平的創業故事。
接手爛攤子
1946年,張士平出生于山東鄒平的魏橋村,日后他龐大的魏橋集團,也正是他以家鄉命名的。不過在張士平的少年時代,家鄉魏橋給他的印象可能算不上多好。
當時的魏橋還是個典型的貧困村,父母也都是貧苦農民,一家人起早貪黑所得,也只能做到果腹。由于家里的經濟條件太差,張士平在讀完義務教育后家里沒錢供他讀高中。
因此他也只能頂著初中學歷就去社會上討生活,年少時的張士平沒學歷,沒人脈,只能做一些最辛苦的工作,比如當搬運工、推車工,什么臟活累活他基本上都不挑。
不過干苦力干一輩子也不會有什么成績的,張士平知道想要改善生活,還得提升自己。于是張士平在工作之余總是盡量去成人學校補習文化知識,希望日后能派上用場。
由于有著強烈的目標導向,張士平學的很快,自學了高中的文化課程。不過知識給他帶來的回報,比他預想的晚了很久。
張士平雖說渴望靠知識改變命運,但當時的國家正處于特殊十年,他的知識沒人欣賞。不過好在改革開放的到來,讓張士平的人生撥云見日,他苦苦等待的機遇終于出現了。
1981年,張士平已經三十多歲了,不過這十幾年來張士平也并不是一直在干最基層的體力活,這么多年來張士平沒有功勞也有苦勞,勉強被提拔到了當地油棉廠車間主任的位置。
這一年,張士平得到了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,好消息是領導決定讓他來當油棉廠的新廠長,壞消息是,此時的油棉廠已經瀕臨倒閉,好幾個月沒發工人工資。
這讓張士平哭笑不得,上面明顯是打算早點把這個爛攤子甩掉,而自己就成了這個接盤的人。
風險如何應對
不過無論如何,張士平終于有了自己的工廠了,廠里的內部問題確實相當糜爛,制度臃腫、工作熱情低、產品滯銷等各種常見的國有企業問題幾乎都有出現。
不過經過一番調查后張士平發現,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并不難。制度臃腫的話只需要裁撤冗余,員工工作熱情低,他就貸款給員工發工資,還鼓勵員工入股,一起生產自救。
至于產品滯銷的問題就更好解決了,他直接放棄了原本的供銷制度,和私營企業家一樣去各大城市跑業務,順利為工廠打開了銷路。
在張士平的折騰下,原本一團亂麻的油棉廠很快就扭虧為盈,張士平事業的起步危機總算得到了解決。
解決了生存危機后,張士平也不敢怠慢,他深知這是一個制造業野蠻生長的年代,吃飯得靠搶的。
于是在1981年到1989年的這段時間,張士平化身擴張狂魔,工廠只要盈利,就全部拿去擴建廠房,購買棉紗,馬不停蹄地擴大產能。
8年時間里,他把600多萬利潤全部拿去搞了擴張,當時中國的財經媒體將他的創業評價為“極其樸素,極其野蠻”。足可見當時的張士平的擴張力度有多強。
擴張為張士平的油棉廠帶來了巨額的收益,但這并不意味著張士平頭腦發熱。在1991年臺灣制造業危機爆發后,他就隱約預測到了,制造業野蠻生長的大陸,遲早也得走這一遭。
面對潛在的市場危機,張士平選擇的應對策略相當保守。當時意識到制造業要出事的不止張士平一家,同樣在做紡織的浙江榮盛就先知先覺,干脆放棄紡織,改行去做原料了。
也有像山東蘭雁這樣暫時收縮規模,搞烏龜殼戰術的。而張士平的選擇算是兩者的結合版,他既不想放棄紡織這個大本營,也希望在其他領域找到突破,來分擔風險。
新時代的魏橋
張士平分析,未來的制造業危機真正的危險并不是產品滯銷,而是成本上漲。如何降低生產成本就成了自救的關鍵。
不過張士平沒有榮盛那樣去做石油的條件,只能從其他方面節流。于是張士平選擇了在省電費上下功夫。1998年,亞洲金融風暴如期而至,張士平的擔憂變成了現實。
但他早有準備,他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,提前斥資5000萬元建立了一座專用的發電廠,將企業生產的電費成本降了三成。
同時在此前他就像倉鼠一樣囤積了大量棉麻原材料,在原料漲價的風波下很好地減小了損失。
俗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后福,有驚無險地度過風波后,張士平就發現,競爭壓力一下子少了很多,當初大量的競爭對手都沒能挺過這場風波,這就讓魏橋集團輕松占領大片市場。
與此同時,張士平還發現,搞發電也是個賺錢的項目,當初為了給工廠節流的發電廠,張士平也將其發揚光大,順帶做了電解鋁的生意,成為了魏橋集團重要的營收板塊之一。
隨著我國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,民間的外貿活動就頻繁起來,而紡織業正是其中的大頭。張士平果斷抓住機會,在海外建廠擴張,此后的發展都相當順利。
時至今日,靠著電解鋁、棉紡兩大業務,張士平的魏橋集團已經能夠年入三千多億,穩坐世界五百強企業之位。
不過就在張士平的事業到達巔峰的時候,他卻由于年老多病而撒手人寰。在張士平離世后,魏橋集團的諸多問題也暴露了出來。
最典型的就是魏橋集團的小半邊天,電解鋁業務。由于魏橋這種私營的發電廠污染相當嚴重,2017年魏橋集團被勒令停產了200多萬噸電解鋁,還吃了一大筆罰款,受傷不輕。
不過魏橋的接班人,張士平的兒子張波卻并不悲觀,他表示魏橋今后也會與時俱進,企業已經投入了數億經費來改進電解鋁設備,并且也在不斷迭代棉紡廠的生產技術。
通過張波近年來的表現來開,他的專業水平不落父親下風,行事雖然不如父親精熟老練,但也有著接班人特有的熱情。
那么各位認為張波能夠繼承父親衣缽,繼續帶領魏橋前行嗎?歡迎留言評論。如果你喜歡本期內容,請關注我,為我點贊并轉發,你們的每一份鼓勵,都將是我做出更好內容的動力。
關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