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創立,此后用兩年時間做基礎布局,2014年正式開始拓展市場,實現從0到1億的跨越;2015年全年交易額實現6.4億元,而進入2016年,1—5月短短5個月即突破10億元大關,這一切背后究竟隱藏著哪些秘密?

▲華蒙通(烏蘭察布)基地實景
專注∣用“減法理論”專心做好一件事
農業是立國之本,一頭牽動農民的利益,一頭關系百姓的生活,做農業無非要平衡兩端的需求。農民種出來好東西,如何能很好的賣出去,讓老百姓更加便捷、實惠、安全的消費,制約農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已從生產端轉向流通端。但正如所有華蒙通人堅守的一點共識,“做農業急不得,農業不是急功近利的事情,投入大、回報慢、風險高是這個行業的特點,但如果把華蒙通做的這件事做好,就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。”如是說做好扎實的基本功,才能保障市場的快速發展。

▲華蒙通(海南澄邁)木瓜基地現場調研交流
看問題抓本質,解決問題抓核心。正是基于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如此問題,在公司的戰略方向選擇上,華蒙通憑著自己做的大量基礎性調研工作,以及對行業發展數據的分析判斷,再結合發達國家農業產業的發展路徑,用“減法理論”設計出了自己獨特的運營模式。通過“減環節、降損耗”的方式,把流通環節和產品損耗大幅縮減降低,以達到提升流通效率和品質的效果,進而化解行業存在的各種矛盾問題。

▲倉儲基地庫房內景
鏈條太長是我國農產品流通存在的最大詬病。華蒙通把產、銷兩端無縫銜接起來,將傳統模式中不必要的中間環節減掉,由過去5-7個流通節點減少至3-4個環節,并將過去每個中間環節加價加碼10%—20%的利益,釋放給兩端,實現產品的快速流通。同時,依托自己所運用的國際化倉儲物流技術嚴格控制產品損耗,在每一個可控的節點范圍內,嚴把產品質量關,實現農民種好,流通護好的完美銜接。

▲客戶在華蒙通(新疆阿克蘇)基地合影留念
在華蒙通公司內部對“專注精神”的強調,是企業文化中極其重要的一點。“專注所有的力量把農產品供應鏈服務這一件事做好、做精,就是對社會做了一件偉大又富有意義的事情。”這是每一位華蒙通人所信奉的。

▲ 倉儲庫房內景狹長的走廊
創新∣用“加法思維”給農產品供應鏈服務插上翅膀
農業作為一個“土行業”,天然存在著“土里土氣”的原始基因。在勢不可擋的互聯網趨勢沖擊下,如何將傳統農業與互聯網結合,可謂是你有你招、他有他法。而在這一點上,華蒙通有著自己的理解,農產品作為非標準化的產品,首要解決的是對產品品質的控制,需要將基礎打好,將每一個節點控制好,再加上互聯網技術在交易環節所能提供的支持,才能讓整個鏈條將線下實實在在的倉儲物流支撐體系,與線上便捷高效的交易服務體系相結合運轉起來,形成一體化的供應鏈服務平臺。

▲華蒙通(海南澄邁)香蕉基地蕉農正在砍蕉
互聯網是大戰略、大趨勢,農業是大基礎、大平臺。平臺+技術的融合,才能在新的環境中助推農產品流通產業的現代化演變,適應新的市場需求變化,為傳統產業插上快速跟進發展的翅膀。
共生∣從“三個維度”打造企業的價值力,建立行業共生生態
農產品行業是民生產業,如何解決農產品行業存在的品質安全問題,是全社會普遍關注的共性話題。對于這個問題,華蒙通深入剖析產業發展的現狀,結合市場需求的變化,給出了自己的解決之道——建立好品質的生態系統。站在推動行業共生發展的角度,從源頭種植、倉儲流通及市場服務三個維度打造企業的核心價值力。

▲蘋果開花結出了豐碩的果實
由華蒙通聯合國家質檢總局、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共同發起的“中國農產品流通質量萬里行”,自2015年12月在人民大會啟動以來,迄今已在新疆、內蒙古、海南走過四站,旨在發掘原產地好品質產品,通過企業帶動上、下游從業者相互約束,利用政府組織、協會的監督推動,形成“好品質,種出來、護出來、管出來”的全維度、無縫化控制,建立一個共生的平臺,讓整個產業共享利益,共促提升。

▲華蒙通(新疆阿克蘇)基地調研考察現場交流
服務∣以“用戶思維”換取市場的快速發展
存在即需要創造價值。在拓展市場的進程中,華蒙通始終抱著對產業要敬畏、對市場要尊重、對客戶要負責的態度,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向前推進,不追求速度只追求質量,不追求估值只追求價值。殊不知,正是在這種慢方法的推動下卻創出了快增長的市場數據。2016年截止5月底,市場交易額已突破10億元大關,到年底將實現30億元的目標。而支撐這些數據的背后,是華蒙通人已在全國109個城市建立城市分銷網絡并配備專職服務團隊,終端覆蓋優質網點近30000家。與此同時,在上游已在全國建立32個基地,年底將達到60個產地基地的整體規劃。正是通過這樣一張聯動產、銷兩端的網絡布局,在這一系列基礎工作的支撐下,才贏得了市場的認可,創造了市場的快速發展。

▲中國農產品流通質量萬里行走進華蒙通(海南澄邁)木瓜基地
農產品行業市場體量巨大,但華蒙通認為想要立足這個行業長久持續發展,需要積淀基本功,需要慢方法、快執行。農業兩端連著農民和百姓,做農業需要有社會責任感,市場從不辜負每一個責任企業的付出。